埃博拉病毒

简介

埃博拉(英语:Ebola)是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当今世界上最为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其作为人畜共通病毒主要是通过患者体液传染,且致死率高达50%至90%。

结构与亚型

埃博拉病毒结构

埃博拉病毒(EBV)为无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 。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条状盘踞在组织细胞中。它没有细胞结构,仅有一个核酸核细胞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一旦脱去蛋白质保护外壳, 就能把遗传物质注入人体细胞并复制。

EBV 基因组编码7 种蛋白质,其基因组排列顺序为3’- NP – VP35 – VP40 – GP – VP30 – VP24 – L – 5’,其中每一种蛋白产物由一种单独的mRNA 所编码:NP是主要的核衣壳蛋白质;VP30和VP35功能尚不明确,但通过与MBV 比较表明,它可能参与基因复制和基因表达的调节;VP40是一种基质蛋白,参与膜成分和NP 的相互作用;GP 是通过转录编辑连接的两个开放读码框ORFl 和ORF2 编码,与毒力蛋白结构密切相关;VP24是一种小的膜蛋白,与毒力蛋白结构有关;L 蛋白是一种RNA 依赖的RNA 聚合酶。

埃博拉病毒亚型

目前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 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和苏丹型埃博拉病毒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研究发现,猴接种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通常在3~5 d后发病;苏丹型埃博拉病毒会发生轻度的病毒血症,造成感染者体内免疫反应紊乱;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科特迪瓦型埃博拉病毒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但对黑猩猩有很高的致死率。

病毒传播

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传染源

目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主要传染源——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人类通过密切接触病人或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及其他各种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液)、器官等而感染埃博拉病毒。其自然宿主目前认为是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该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另外,还有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的外部蛋白与某种鸟类的逆转录病毒相似。

传播途径

埃博拉病毒是以人-人传播为特征,主要通过与病人及其带病毒液体包括血液、唾液、汗液、精液及任何分泌物经皮肤、呼吸道或结膜等感染。病毒还可以存在于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及生活用品等。

目前已证实猴子间可通过空气传染埃博拉病毒,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负压病房的缺乏等。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凭借较好的设备及卫生,使得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致病机理

诱导免疫抑制是埃博拉病毒感染具有高度致死性的原因之一。病毒感染入侵人脐静脉的内皮细胞,可以抑制IFN-α和IFN-γ靶基因的诱导表达,同时抑制MHI-I蛋白基因的表达,但并不抑制I-CAM-I的产生,说明这种IFN信号的抑制是特异的。通过猕猴实验证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侵袭目标,而用豚鼠和4只不同种类猴为实验动物,通过皮下、气溶胶和腹腔接种感染不同剂量埃博拉病毒,首先感染的是动物的巨噬细胞,肝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则发生在感染后期病毒复制过程中。埃博拉病毒的基因编码产物( GP) ,可以导致细胞大量死亡,这种细胞死亡有明显的磷酸化依赖性,这也可能是埃博拉感染具有高度致死性的原因之一。

埃博拉出血热最显著的特征是感染者体内外的大量出血,这是因为埃博拉病毒会优先入侵内皮细胞,在细胞内生成一种病毒糖蛋白,在杀死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细胞前,这种糖蛋白必须逐渐达到一定的阈限,从而会给埃博拉病毒足够的时间迫使被感染细胞产生新的病毒拷贝。由于内皮细胞位于心脏、血管及其它内脏表面,所以会造成大量出血。

防治进展

日前,根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至少2296人死亡,感染病例数达到4293例。世卫认为需要六至九个月才能把疫情控制下来,并估计总病患人数可能多达2万人。而且,上述有关病例统计并未将利比里亚的新增病例列入,世卫称利比里亚的疫情面临大幅蔓延扩散,未来三周可能会新增数千病例。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9日登载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动物实验中,试验性药物ZMapp将感染埃博拉病毒的18只恒河猴全部治愈。ZMapp来源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通过将编码修饰后抗体的基因导入烟草的叶片中,可以在一周后收获大量的产生单克隆“植物抗体”的叶片,再经过提取和纯化,就能够获得纯化蛋白。这种方法相比于在实验室中培育基因修饰小鼠细胞的传统手段要便宜得多。

埃博拉病毒最新进展

不过实验中使用的毒株与当前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毒株并非同一种,但研究人员将这两种毒株进行直接对比后认为,ZMapp对后一种毒株的复制应同样具有抑制作用。此前两名美国埃博拉患者服用这种试验性药物后康复,也支持了这一判断。但研究人员同时指出,与其他药物一样,这种新药也有局限性。比如,患者主要器官受损过于严重时,药物很难再挽救生命。此前利比里亚和西班牙各有一名重症患者服用这种药物后仍然死亡。目前,研究人员希望尽快展开人体试验,以进一步验证新药的有效性。

立即询价
  • 姓名

  • 电话

  • 咨询项目

  • 留言: